制造业是质量强国的主攻方向,质量是制造强国的关键内核。在中国经济增长从速度型转向质量型的关键阶段,质量成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新驱动力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“推动质量变革”“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”,为中国制造走向价值链中高端指明方向。
近年来,国家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,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,大力推进质量强国建设。中国质量奖,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,是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,树立起一批质量标杆,对传播先进质量理念,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,提升质量水平,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同时,必须清醒看到,质量强国建设面临前所未有之挑战,要牢牢抓住当前制造业质量效益和产业链短板这两大痛点,直面产业变革,高举技术变革和管理创新大旗,尽快将痛点转化为质量新优势,更好发挥质量在“双循环”中的刚性作用。
把提升质量效益优势作为突破口
曾几何时,质量效益不好是中国制造的痛点。中国制造曾陷入了一个“质量不高→效益不好→投入不强→质量不高”的非良性循环,在全球产业链价值分配中处处受阻。打造中国制造质量新优势,必须消除质量效益顽疾。
提高质量效益需要政产协力。质量效益的成因复杂,既有优质优价、营商环境等体制机制的问题,也有企业内部的成本管控、技术水平等约束。提高质量效益需要政府、产业协同发力,构建有益于质量效益的治理新体系,创新有益于质量效益的发展新理念,聚焦培育技术核心竞争力,加大质量效益考核力度。中国质量奖的获奖企业代表着中国质量效益的最高水平,是实现质量和效益良性循环的表率。
以质量升级奠定产业链竞争新优势
质量升级推动产业链现代化。产业链现代化的标志是价值链迈向高端,供需链安全、稳定、可靠,空间链区域布局协调,企业链上下游分工有序协同。实现产业链现代化,质量升级是关键。产业链是纵横交错的复杂网络,亟须建立起有效的资源共享、产业协作与合作经营的协同模式。要牢牢抓好质量这个关键变量,通过质量升级,实现产业链更高附加值、更强创新力和更安全可靠。
质量升级需要精准协同推进。推进产业链质量升级,要建立产业链质量评价制度,优化产业链质量创新资源配置,夯实产业链质量基础设施。既要全面梳理制约质量升级的体制性障碍和技术瓶颈,也要充分考虑到产业链上下游特色和差异,精准化协同推进。中国质量奖的获奖企业都是所在产业链的优势企业,要利用其在资金、技术、质量管理等方面的优势,补链、延链、固链、强链,推动产业链质量上下游融合、均衡、协调发展。
实施技术变革与管理创新双轮驱动
技术水平决定制造质量的高度。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性能、功能等产品质量,靠的是高科技创新。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,产品全过程关键环节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技术来达成。质量的每次跃阶提升,往往是市场需求引导技术创新的结果。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,要强化技术变革力度,提高研发制造水平,提升计量、标准和检验检测能力。
管理水平决定制造质量的厚度。管理创新以质量效益为主要价值取向,统筹各类资源配置,优化各项业务流程,是核心能力转化为竞争力的助推剂。相较技术创新,管理创新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,影响质量口径更宽,涵盖质量要素更全。以管理创新厚积质量方能薄发竞争力,日本上世纪创新发展的享誉全球的精益管理模式,为提升产品质量竞争力,赢得全球市场发挥了巨大作用。
技术和管理合力奠定质量优势。打造中国制造质量新优势,需要技术变革与管理创新共同发力,就像DNA的双螺旋结构,这是中国优质制造的基因。通过双螺旋引擎带动中国制造质量水平螺旋上升,是打造中国制造质量新优势必须遵循的科学原则。中国质量奖获奖企业,都是各领域双驱动的典范,总结、宣传和推广其共融模式,将为更多企业构建新模式、实施新路径,提供更多的中国新样本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1年12月20日 16 版)